你有没有想过,“火箭军”这个威风凛凛的名字,曾经被雪藏了整整60年?
1956年元旦,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下“火箭军”三个大字时,他设想的是中国需要一支独立运作、能精准打击远距离目标的战略导弹部队。 这个名称参考了苏联的“战略火箭军”,结合了中国的实际需求,既要核威慑,又要常规导弹打击能力。
然而,周恩来总理当场否决了这个提议。 当时中美关系高度紧张,台海危机阴云笼罩,“火箭军”的名称过于直白,容易引发西方警惕,不利于保密和初期技术积累。 周总理一锤定音:“既要突出中国特色,还要做好保密工作。 ”于是,“第二炮兵”这个看似普通的炮兵分支名称,成了战略导弹部队的“马甲”。
“二炮”这个名字,藏着一段忍辱负重的创业史。
1966年7月1日,第二炮兵正式成立。部队起步时一穷二白:官兵用纸箱模拟控制面板、草绳替代电缆训练,在西北荒漠中发射的第一枚导弹“东风一号”,还是仿制苏联的“P-2”导弹。 同年,这支新部队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,用东风二号导弹搭载真实核弹头,在罗布泊靶场成功实施“两弹结合”试验。 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核导弹技术的国家,外界几乎无人知晓这支部队的存在。
隐姓埋名29年后,“二炮”才首次公开亮剑。
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,三支导弹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。 当覆盖着迷彩网的东风-3中程导弹、东风-4远程导弹和东风-5洲际导弹首次展现在世界面前时,西方媒体惊呼:“中国何时有了如此庞大的导弹库? ”而更让外界意外的是,这支名为“炮兵”的部队,实际装备的竟是射程数千公里的战略武器。
1995年7月18日,新华社突然发布公告:解放军将在东海试射导弹。6枚东风-15导弹精确命中目标海域,首次公开验证“核常兼备、双重威慑”的能力。 这次行动被外媒称为“中国向现代战略部队转型的标志”,而“二炮”这个平凡名字背后的真实实力,终于初露峥嵘。
名字叫“兵”,实力早已是“军”。
2010年,“东风-21D”反舰弹道导弹试验成功,射程超过2000公里,专为打击航母设计;2014年,“东风-26”亮相,射程覆盖4500公里外的关岛美军基地。 此时二炮已拥有26个导弹旅、5000余枚各型导弹,编制仍是“兵种”,资源调配效率远低于美俄战略火箭部队。
官兵们对更名的渴望日益强烈。一位退役导弹旅长曾回忆:“对外交流时,说自己是‘第二炮兵’,对方总误以为是普通炮兵。 若展示东风导弹的参数,对方立刻肃然起敬,名实不符的矛盾困扰了我们几十年。 ”
2015年12月31日,历史在这一刻转身。
北京八一大楼内,习近平主席将火红军旗授予新成立的火箭军。 墨绿色的新式军服上,臂章里的导弹图案取代了曾经的炮管徽标。 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当场阐明:“第二炮兵实际承担军种职能,更名是职能使命的回归。 ” 此刻,“火箭军”三个字终于名正言顺。
更名仅三天后,新臂章就出现在演训场。
2016年1月,火箭军某旅在零下25℃的漠北戈壁实弹发射东风-31A洲际导弹。 与此前液体燃料导弹需数小时准备不同,这款固体燃料导弹的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。 ,导弹旅首次实现“一旅双能”,同一支部队既可执行核反击,也能承担常规精确打击,彻底打破传统核部队的运作模式。
2019年国庆,火箭军用一场“明星装备秀”宣告时代蜕变。
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方队驶过长安街,其乘波体弹头可在大气层边缘“打水漂”飞行,让反导系统形同虚设;东风-41洲际导弹载车八轴全驱动,射程覆盖全球。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阅兵结束后:当中国女排的花车经过火箭军方阵时,官兵们齐喊:“中国女排,世界第一! ”女排姑娘们笑着回应:“你们最帅! ”这段视频瞬间冲上热搜,被网友称为“国家偶像天团的梦幻联动”。
从纸箱模拟到“东风快递”,名字变迁背后是中国战略智慧的浓缩。
周总理当年坚持用“二炮”之名,是因国力孱弱时“藏锋”才是生存之道;而2015年更名,恰似宝剑出鞘,火箭军90%导弹换装固体燃料,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;打击精度从百米级误差提升至米级;13万官兵、26个导弹旅构建起全球最完备的导弹打击体系。
一位参与过东风-5设计的退休工程师感慨:“钱老写‘火箭军’时,我们连实验室温度计都要进口;等到真正用上这个名字,我们的导弹技术已让老牌强国坐立不安。 六十年的等待,等的不是名称,而是实力撑得起这三个字的底气。 ”
倍悦网配资-办理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-民间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